关于大姑的回忆(3)

  • 内容
  • 评论
  • 相关

08241

我很久没有写文字了,大约1个多月。每天都犯困,或者琐事很多。

有时候我不相信我的亲人的离世,假装一切并没有发生过。但是这是自然规律,人总要向着那个终点而去,没有选择。

那天我看到我二姐给妈妈写的祭文,基本概括了我大姑的一生。90年代初那段,在我回忆中挺美好。那时候她家开了录像厅,没事儿我就会过去帮帮忙,浪费一下周末时光。那时候下海还是很讲魄力的,我记得这个计划应该是三哥提出的。然后通过厂里在农大南门处盖了个小房子,门口挂一个匾“生药厂录像厅”。然后买了2台录像机,一台是松下J27,当年的牛货。另一台是一个单放机,具体品牌不详。还有两台29寸的大彩电,偶尔会更换着用。里面的一张木头长椅大约能坐三个人,总共空间能容纳六七十人。在屋子后面有个隔断,主要是放映室,还卖点瓜子花生。我大姑总是常常很早出发,去文化局租带。因为旁边有另一家的竞争,她总是要在文化局那边消耗很大的工夫。因为只有拿到好带,才能有客源。这样观众们在选择的时候才会有倾向,有时候还去偷偷借文化局租不到的带回来翻录。然后还要回家做饭,中午吃饭的人会很多。那时候虽然忙碌,但是一家人在一起为了梦想而奋斗的感觉很好。这个大家庭,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。

而且那些片子都非常时髦和热血,让人看到了不同的世界。主要是港片,现在的这些老偶像基本都是那时候粉上的。在少年时代,有这样一个地方真是很幸福的。后来我上了农大以后,南门外全部的娱乐设施都已经拆掉数年了。只剩一些残垣断壁,还能想象到当初的辉煌。而北院只有一些饭馆和商店而已,永远比不上那片曾经的乐土。

后来在录像厅的东边,还尝试开了一个饭馆。由我三嫂主勺,我去吃过一两次面,印象不深刻了。也就是那几年,我二哥和三哥都成家了。

然后由于政策变紧,录像厅和饭馆就都停了。大姑家两个孙子大小豹出生了,我有时候也会去她家和他们一起玩儿。这两个孩子,现在也长大了。

还有一年是我高中时代,我在我大姑家住了一个多月。那个冬天我咳嗽得厉害,生活略略有些阴霾。在她家,算是令我有些安定。